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竹泓的能工巧匠们之所以能造出**物美**遐迩的好船来,除了这方得天*厚的水土赋予他们的灵气,使他们个个心灵手巧之外,还仗着他们自己手中的“十八般武器”。这里着重介绍他们一些主要工具:大锯、大料锯、狭条锯、刀锯、木尺、角尺、墨斗、划齿、斧头、牵钻、手钻;漕刨、短刨、粗刨、滚刨、长刨(细刨);送钉、分凿、拉夹、扒箍、麻绳以及千斤、夹钳、祈凳等。还有各种用于拼板、连接、组合、加固的铁钉和铁锔。他们凭借这些原始而古老、简单而实用的工具造出了千万条美观而实用的好船。真是“酒好不怕巷子深”,竹泓人的杰作,使他们声名远扬,客户盈门。现在,这里的钉船专业户已达八、九十家。每户每年约钉船30至50条,手划木船,全年就有三、四千条船**苏、沪、皖、浙、赣等省市。既为本地开辟一大财源,又给客户送去了“聚宝盆”。真是“造船即造福,利民又利国”。
选料备料之后,便是断料、配料(即放样、下尺寸)。王福金师傅说:“钉船用‘游尺’,各地不统一。”竹泓木匠钉船用的传统“九五木尺”,他们自己叫“六尺”。这种尺一丈相当于现行的9.5市尺,木船模型,比老市尺还小一点。断料配料的尺寸依船体结构而定。船体一般是由船底、船帮和横梁组合成的船头、中舱和船艄三段体(按用途还可在前、后舱内再分隔开距横梁1.4至1.5尺宽的活水舱或小夹舱)。船底由前、中、后三大块组成。前、后底分别叫前“当浪”和后“当浪”。
前、后当浪分别由十三块、十七块横板拼接而成,俗说“**三(十三太保),后十七块(十七大吉)”之谓也,其板缝均与船长垂直。中舱船底是整个船底主要部分,小船由5至7块、大船由9至11块竖板拼接而成,其中心板两侧的两块板须用对开圆木(圆面朝下)作为船底的盘骨,以增加整个底板的牢度。中舱底板的板缝均与船长平行。据说,船底中心线不能对住木节,否则便会不吉利。
船帮贯串前后不分段,一般由六块长板拼成:靠船底的一块帮板叫“水校”(约四寸宽);其上一块为“旱校”;再上边便是由对开圆木做成的“大纳”(圆面朝外);大纳上边是“箍板”;箍板上边是“插子”(用以翘起的船艄);较上边又是用对开圆木做成的“碗板子”,木船,或叫“盖口子”(圆面朝上)。与盖口子相应的前、后当浪结**处,也各有一块用对开圆木做成的圆面向上的“横梁”,分别叫“前颈头”(或“头颈”)和“后颈头”(或“艄颈”)。中舱前、后各有一道隔舱板叫“横梁”,其结**处是一块稍厚的平板,手工木船,叫“面梁”。面梁正中开一方(或圆)洞,插桅杆用的,叫“桅眼”(开桅眼时,主家要给木匠师傅包“红封儿”,以祈顺风顺水,桅正船快)。